温馨提示:
- 在读本文章的时候,请勿玩梗。本文与题目同名歌曲无关。
- 本文不聊班务。
离别开出花
(《一个组合的相遇与分离》文学版)
不知道在那次座位洗牌之后,有多少人与自己的好友远离。所以今天我就来与大家讲一下7-29-39组合 $^1$ 的相遇与分离,看看离别如何开出花。
从相遇到全盛
在那个春末 $^2$,偶然之间,我们相遇了。
大概从那时候开始,我的心中便有了他们俩较为清晰的印象。
朱熠辰是一个开朗的、好学的男生。我与他相伴的时间最长,他问我的问题自然也是很多的。他问过我英语,到了八上也问过我化学。所有他在当时没有搞明白的,不是问我就是问老师。$^3$ 他在听到一些有趣的事情的时候会笑,露出了两个酒窝,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缝。
柳旻辰是一个友善的、外向的女生。我记得她经常与我交流,可以聊课上那些有趣的事情,可以问对方自己不会的问题,可以一起讨论难题……我至今仍然记得她那双明亮如星辰般的眼睛,那如夏日清晨的露珠般的明朗的笑,和她那清脆中带着一些柔和的声音。
在我们一起的那些天,我们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。
相伴地久天长?
时光如白驹过隙,走过暮春,走过盛夏,暮秋九月的一天 $^4$,班主任突然要再次换座位。
在最后一次回答了朱熠辰问我的关于英语比较级的问题,最后一次告诉了柳旻辰一个化学式的写法 $^5$ 之后,我们便走出了教室。
最终,不出意外地,我们分离了。
我还记得,那天傍晚天是阴沉沉的,正如我们的心。
当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,直到第二天,晚风吹过,才抚平回忆留下的疤。
结语 $^6$
即使在座位换了之后,那些之前的话语似乎仍然在我的耳旁响起,那些之前的画面似乎仍然在我眼前重演。在化学课上,当我再次听见“碳酸钙” $^7$ 的时候感觉内心百感交集——也许是想念之前坐在一起的生活了吧。
不管是跟他们中的谁,都会经常和我讨论问题,我们能在课堂上、课间内共同进步。在和他们一起的时候,他们愿意解答我的问题,愿意聆听我的所有话语,这对我之后的性格影响很大,我变得喜欢与周围人讨论化学题目 $^8$,我变得乐于解答同桌问我的几乎所有问题 $^9$……所以我说过,他们让我展现出了自己最好的一面,可以说这是对一个同桌最好的评价。
如果把时间轴缩小,我和你们的相遇,好像就是为了分离。但与其这么说,不如说,这次分离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相遇。我不知道将来会怎样,也许在命运的安排里,我们只能在一起这么长时间。但在我找到一个更好的“安身之地”之前——这大概是不可能了 $^{10}$,我一直等待着我,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,日出,进班,坐在你们中间,日光透过窗户照在了柳旻辰问我的一道化学题上 $^{11}$,我打开手表告诉朱熠辰今天是几月几号……
但是不管怎样,感谢你们与我走过七十九个日日夜夜,也感谢你们陪我度过的六百八十九个小时中的每一分、每一秒;感谢你们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,也感谢你们问过我的每一个疑问;感谢你们在我2024年的风景线上画上最美的一道彩虹,也感谢你们在我七下、八上的生活中点上最亮的一盏灯。
离别开出花,希望那朵花能永远在我心中扎根,让我想起那过去的美好,让我向往于未来的重逢。
(谨以此文,纪念7-29-39组合相遇的五周月与分离的第十九天)
听风的秋
2024年10月15日 $^{12}$
备注:
$^1$ 由三个人的学号按照升序排序组成。
$^2$ 指2024年5月15日。
$^3$ 不太记得真实发生什么了。
$^4$ 指2024年9月26日。这里说“暮秋”只是为了衬托心情,实际上九月只是初秋。
$^5$ 虚构的。
$^6$ 这部分有修改,不要认为全是上一篇的内容。
$^7$ 碳酸钙(CaCO3)也被我称作“卡(kǎ)扣三”,是在化学中较为常见的沉淀,我之前和他们讨论化学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个元素。
$^8$ 纯属虚构。
$^9$ 特殊情况除外。
$^{10}$ 因为我在还和他们一起的时候,认为只有他们组是最好的地方。
$^{11}$ 纯属虚构。
$^{12}$ 一稿:2024/9/30,二稿:2024/10/8,三稿:2024/10/10,四稿:2024/10/12,五稿:2024/10/14。
后记:
有人可能会问为何我这么急迫地想在9月27日就写一个千字长文说这件事,是因为我觉得在当下情绪还未完全稳定的时候,情感的抒发会更加自然、真实,事实证明确实如此,我周围很多人都表示写得很感人——这算是我创作的最大鼓励。另外那篇文章也告诉了我一个道理,真正好的情感抒发,并不是语速、语调、背景音乐的增益,而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真挚、深刻的情感流露。
这或许是我写过的所有作文中,修改过程最波折,草稿数量最多,修改周期最长的一篇作文。比如第5段末尾对柳旻辰的描写,这三句话,我改了五次。这篇作文我存了六个草稿,历时十五天终于完工。
感谢英语祁老师、朱熠辰对本作文创作的肯定与鼓励,感谢杜仔希、柳旻辰对本作文提供细节上的修改意见,最后也感谢赵老师的耐心地、不断地指导。